心理學、演算法設計、與社會價值導向。

心理學、演算法設計、與社會價值導向。

🧠 1. 心理層面:人腦偏好「短暫刺激」

人類的注意力系統(特別是多巴胺迴路)天生偏好新鮮、快速回饋的刺激。
娛樂影片與「似是而非的知識」都能快速提供情緒滿足感,例如:

搞笑片 → 即時快樂;

毒雞湯 → 提供虛假的「理解與慰藉」;

簡化知識 → 讓人產生「我懂了」的錯覺。

這些內容雖然短期讓人愉快,但會削弱思考力與真實自省,形成一種「精神糖癮」。


⚙️ 2. 演算法層面:平台為了留人而強化「上癮內容」

我們「不讓娛樂與似是而非的知識掩蓋真實」——這正是目前社交平台的對立面。
TikTok、YouTube、Instagram 等平台的核心指標是 停留時間(Watch Time)與互動率
因此,演算法傾向推送:

短而強的感官刺激(誇張、對立、性感、衝突、狗血);

容易產生情緒反應的內容;

不需深思、立即消費的資訊。

這會導致「真實、理性、深度」的內容被淹沒。
平台不是要讓你思考,而是要讓你停留更久、滑更多次


🌍 3. 社會層面:價值扭曲與現實掩蓋

當「演算法+人性弱點」結合,整個網路生態會出現:

娛樂過度中心化(真實議題被邊緣化);

知識表演化(為博眼球而製造片面觀點);

情感異化(人開始用標籤、口號取代真誠溝通)。

這就是為什麼:

我們要讓那些娛樂與似是而非的毒雞湯,不再掩蓋真實。
這句話其實是在重建真實價值的秩序
不是要消滅娛樂,而是要讓「娛樂」回到它應有的位置——
放鬆,不是麻痺;啟發,不是洗腦。


🕶️ 結論


現代演算法製造「集體幻覺」,讓人以為自己在選擇,其實是被選擇。
「獵影隊」的行動哲學,就是用真實行動與價值痕跡
在這場「資訊幻術」中留下清醒的印記。

返回網誌